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老人的养老钱是他们生活的保障和健康的依靠,却被一些不法分子视为容易下手的目标!
老年人
曾经被冠以“新三板候鸟式旅居第一股”称号的山屿海,突然间出现问题,留下了25亿的巨额债务。董事长熊雄携款消失,导致3万老人毕生积蓄化为乌有。
山屿海集团办公楼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爆雷前仅仅三天,熊雄还在公开场合信誓旦旦:“我们要在困境中寻找新的机遇!”然而当真正的危机降临时,他却第一个选择了逃之夭夭。
集团董事长
康养帝国的虚假面纱
有一段时间,山屿海在康养领域声名远扬,宛如一颗耀眼的新星。在辉煌时期,山屿海建立了一个覆盖中国、日本、泰国等国的70多个康养基地网络。
山屿海
其业务范围迅速扩展到房地产、互联网医疗、海外金融投资,甚至涉足哈萨克斯坦矿业。创始人熊雄通过塑造一个“温情”的公众形象,吸引了大量关注。
他声称自己因父亲晚年的病痛折磨而投身于康养事业,这份所谓的“孝心”感动了很多人。再加上退伍军人的身份,以及在短视频平台上打造的“理财大师”形象,他积累了百万粉丝。
社交账号截图
教人防范骗局的他,实际上正在幕后策划一场巨大的骗局。为了吸引投资者加入,山屿海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承诺高额利息,年化收益12%只是起步价,部分产品回报率甚至高达20%,并且保证“保本付息”。
山屿海
在当前银行利率较低的情况下,这种高收益对储户来说无疑极具吸引力。这些承诺被巧妙地包装进各种各样的产品之中。
例如,“幸福房计划”声称购买房产后可托管给公司出租,每年稳定获得6%以上的租金收益,还有额外分红。看似稳赚不赔,但实际上投入的资金一年内就能带来超过20%的利润。
还有“麦子租赁”APP,表面上提供手机、电脑租赁服务,实际上利用互联网金融掩盖资金盘的本质。此外还有“康养原始股”“会员制免单服务”等多种形式,总有一款能够触动投资者的敏感点。
温情攻势背后的残酷敛财术
为了让投资人愿意掏钱,山屿海销售团队通过组织免费旅行、举办社区讲座、赠送米油等方式接近老年人,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建立情感纽带。
在这种充满温情的互动下,在类似“熟人社会”的信任氛围中,许多老人在模糊风险的“消费协议”上签下了名字。
早期受益者成为“活广告”,推动更多人参与其中。这就是典型的庞氏骗局:用后来者的资金支付前人的收益,只要不断有新人加入,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就不会停止。
更令人遗憾的是,有些老人并非完全没有察觉风险,但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成为“最后一棒”。山屿海则在合同中故意模糊风险,并持续发布“即将香港上市”“赴美敲钟”等虚假利好消息,撩拨人们的贪婪之心。
实际上,山屿海早已问题重重。表面上看,2015年至2016年间净利润快速增长,但从2017年起急转直下。2020年疫情对文旅行业造成重创,公司由盈利转为亏损。2021年,其股票从新三板黯然退市。
之后谋求在香港、美国上市的计划,也因资金链断裂而告吹。尽管有诸多警示信号,但在高回报的诱惑和精心编织的谎言面前,这些问题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崩塌
谎言终究会被揭穿。2025年3月,“麦子租赁”APP率先停止提现功能,恐慌情绪迅速蔓延。紧接着,分红中断,本金无法兑付,熊雄失联,公司高管集体消失。
杭州官方通报涉案金额达40亿,受害者自发统计可能高达400亿。这背后涉及4万个家庭的养老钱、看病钱,甚至是救命钱全部打了水漂。报案现场,有老人坐着轮椅、带着尿袋前来,眼神中满是绝望。
山屿海的倒塌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康养产业畸形发展的典型代表。大量热钱涌入该领域,却只想通过金融杠杆快速获利离场,而非专注于提供优质服务。
供需之间的错位使得“高息回报”的金融骗局屡见不鲜。从早年的“中绿康健”,到“天津权健”,再到如今的山屿海,养老产业一次次沦为非法集资的掩护工具。
熊雄跑了,山屿海倒了,但留下的巨大窟窿和破碎的家庭成为了时代养老故事中难以愈合的伤疤。这也时刻提醒我们,养老产业的规范化和监管亟待加强,老人们的养老钱必须得到有效保护。
信源:新浪财经2025—06—18——保契锐评丨康养巨头暴雷,保险康养价值凸显中国经营报2025—05—13——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瞄准老年人康养度假的山屿海集团遭立案侦查
上网配资炒股,最好的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广东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