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两篇关于缠丝劲的文章大家一起思考一起学习(一):
作者:松溪子|陈氏老架三代传人,每日盘拳三遍,不收徒,只传心
常有人问我:“老师,什么叫缠丝劲?是不是手上多绕几个圈,就是'缠’了?”
我一听,就知道——你还在用“手”练拳,没用“身”练拳。
他们把缠丝劲,当成“手腕画蚊香”“手臂转麻花”,动作花里胡哨,结果一推手,劲断如割,根浮如萍。
错!缠丝劲,不是“绕”,是“拧”;不是“动”,是“转”;不是“手缠”,是“节节缠”。
今天,我就以四十年陈式老架体悟,带你真正走进——缠丝劲的“骨髓层”真相。
一、先破个执:缠丝劲,不是“外形绕圈”,是“内劲螺旋”很多人练陈式太极拳,一看“金刚捣碓”“懒扎衣”,手一划,腰一扭,就说:“看,我在走缠丝劲!”
可你问他:“劲从哪来?往哪去?通到指尖了吗?”他哑口无言。
真正的缠丝劲,不是眼睛看得见的“弧线”,而是——身体内部一股“螺旋劲”的传导与释放,像龙卷风从地底升起,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陈鑫《太极拳图说》有言:“太极拳,缠法也。”这个“缠”,是劲的缠,不是形的缠。
图片
二、缠丝劲的本质:是“对拉拔长”中的螺旋运动你见过拧毛巾吗?两端一拉,中间一拧,水“唰”就挤出来了。
缠丝劲,就是人体版的“拧毛巾”,但更高级——它不是局部拧,是从脚到手的整劲螺旋。
✅ 三大对拉,构成缠丝基础:
头顶百会 ↔ 脚底涌泉:上下对拉,立身中正;命门后撑 ↔ 胸腹内含:前后对撑,丹田鼓荡;两肩拉开 ↔ 两胯松沉:左右对撑,身如弓张。在这“三对拉”的基础上,再加入“旋转”——腿旋、腰旋、臂旋、腕旋,节节贯穿,劲就像螺丝钉一样,一寸寸拧进去。
拳谚云:“有拉不螺旋,是僵劲;有旋不对拉,是空转。”
三、缠丝劲的“三重境界”:从手到身,从身到意第一重:手缠(初级)——劲在梢节初学者练缠丝,往往从“云手”“单鞭”入手,手画立圆、平圆、八字圈。这没错,但只是“形缠”。
此时劲在手腕,像拿筷子夹菜,局部动,整体不动,一碰就散。
✅ 练习重点:手走弧线时,意念从肩→肘→腕→指节节穿透,让“圈”不是画出来的,是“拧”出来的。
图片
第二重:身缠(中级)——劲在中节当你能用腰胯带动手臂,手不动,身先转,手臂像鞭子一样被“甩”出去,这时,缠丝劲才真正上身。
典型动作:懒扎衣的捋劲
对方来力,你不是用手拉,而是腰一沉,胯一转,脊柱如麻花拧动,劲从脚底螺旋上升,通过腰胯一“绞”,将对方劲力“卷”进地下。这叫“以身化劲,非以手化劲”。
✅ 体感标志:打一趟拳,腰背微热,丹田有鼓荡感,说明“身缠”已入门。
第三重:意缠(高级)——劲在无形最高境界的缠丝劲,外形几乎不动,但内里已“暗流汹涌”。
比如“白鹤亮翅”定式,看似静止,实则:
脚底螺旋抓地,腰脊如龙盘绕,两臂似有无形绳索在“对拧”,意念如丝,从指尖反缠回丹田。这时,不是你在缠丝,是“气”在自动螺旋,不是你发劲,是“劲”借你发。
老拳师说:“手缠是术,身缠是法,意缠是道。”
四、正解“顺缠”与“逆缠”:不是方向,是劲路很多教材说:“手心向上是顺缠,向下是逆缠。”
太浅了!
真正的顺逆缠,是劲的“开合”与“收放”。
类型
劲路
动作特征
实战应用
顺缠
由内向外,螺旋展开
手臂从里往外拧,如拧螺丝出孔
发劲、挤、靠
逆缠
由外向内,螺旋收敛
手臂从外往里裹,如螺丝进孔
化劲、捋、采
✅ 关键:顺缠不是“翻手”,是“劲从丹田螺旋发出,直达指尖”;逆缠不是“扣手”,是“外力被螺旋导入地下,不反震于身”。
五、如何检验你的缠丝劲是否到位?别听别人夸你“动作漂亮”,用这三招自测:
推手测试:对方推你手臂,你不用动肩,只用腰胯一转,对方感觉像推在旋转的圆木上,站不稳——此为“身缠成”。抖劲测试:站桩时,突然从脚底发一股螺旋劲,瞬间传到指尖,手指自动弹抖——此为“劲通梢”。静中动测试:定式如“金刚捣碓”,外形不动,但脚底有抓地螺旋感,腰脊有拧转暗流——此为“意缠生”。图片
六、日常暗练法:三招“隐形缠丝”缠丝劲不必非得打拳,生活中也能“暗练”:
走路缠丝:每走一步,意念从脚跟→脚掌→脚趾螺旋推进,像螺丝钉拧进地板。开门缠丝:拉门把手时,手腕走个小立圆,感受劲从肩→肘→腕的螺旋传导。刷牙缠丝:刷牙时,手腕走“八字”小圈,但肩不动,只用前臂螺旋——练“梢节缠”。 结语: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动力引擎”记住:陈式太极拳,不是“画圈拳”,是“螺旋力学”的人体实践。
缠丝劲,就是这门功夫的核心引擎。它不靠蛮力,靠的是——结构对正、节节贯穿、螺旋传导。
当你真正掌握了缠丝劲,你会发现:不是你在打拳,是“劲”在带你“飞”。
而那股从脚底升起、如龙卷风般贯穿全身的螺旋力,才是陈式太极——最深、最真、最猛的“内家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网配资炒股,最好的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广东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